她身着一袭湖蓝色长裙,高挑的身材,乌黑的发在脑后绑作马尾,干练而清爽。远远望见我们,她加快了脚步,直到站定在我们面前,带着温婉亲和的笑容,仿如晨间微光。她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优秀辅导员董婷老师,也是第七届全国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三等奖的获得者。
努力,因为使命
2017年底,当董婷老师第一次参加广外举办的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时,这个比赛对她来说还只是一项需要完成的常规工作。因为广外历来很重视辅导员职业素质的提升,因此几乎所有辅导员都有参加校赛的经历。而未曾知道,这看似普普通通的一场比赛,却给董老师的辅导员生涯掀起了一朵涟漪。在校赛中脱颖而出之后,董婷老师仿佛大梦初醒一般,“或许我还可以做的更好。”从被动参赛到主动迎赛,心态的转变使董婷老师过关斩将,顺利夺得广东省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一等奖,并最终成功站到了国赛的舞台上。在这个过程中,她全身心地投入,开始看到自己所代表着的一切,开始珍惜这样一个机会,更重要的是她希望能向外界展示广外辅导员的风采。董老师坦言,这不仅是一个机会,更是一个平台、一个舞台。这个舞台既能看到自己的优势,又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这个台上可以清楚的看到,在全国千千万万辅导员中,自己能够站在哪里、做得怎样,要如何才能变得更好。
在我们的谈话过程中,董老师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大赛的有关情况。全国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原本叫做职业能力大赛,针对赛制的改革,董婷老师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董老师首先提到的是国家对于辅导员工作的关心与支持,给予了辅导员们足够的信心与力量。“现在国家已经推出了很多政策,初步实现了辅导员职业化,要在这条路上走的更远,就要把关注点转移到辅导员的个人素质与个人素养上。”而在董老师心里,辅导员这个职业本就不单单只有字面上的含义,而成为了一项人生事业、一个更高的追求、一个升华人生的平台,提高综合素质远比局限于基础工作更加重要。
回忆起那段为比赛奔波的时光,那许许多多个深夜中的倦怠,在这一刻讲来,也只剩下成功的愉悦。浸透着奋斗泪泉的芽儿,在破土而出的那一刻,她的明艳,必定教人们惊羡。
比赛是严肃紧张的,然不乏有一些生动有趣的环节。董老师认为最有趣的一个环节是谈心谈话。这个环节要求参赛的辅导员现场和扮演面临各种问题的同学面对面交流,进行心理疏导。而这些同学的分配是随机的,每个学生风格也各不相同,辅导员们事先并不了解这些同学。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现场迸发出不少出人意料的火花。比如今年国赛赛场有一位扮演迷恋洛天依的同学,他终日和洛天依为伴,不与同学交往,功课多门挂科。但他在声控编程方面做得非常好,在网上有大量的粉丝支持他追捧他,这令他十分享受并沉迷于虚拟世界中无法自拔。面对如此新颖的话题,有些辅导员老师之前甚至没有听说过洛天依,在这种情况下做心理辅导更加考验了辅导员的日常积累和现场应变能力。通过这点我们可以看到,国赛的题目是深入学生、了解和贴近学生的,这就说明辅导员的工作需要不断地与时俱进,将自己融入学生生活。在大学生活中,辅导员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她们既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又是高校学生日常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既是漫漫长路上的人生导师,又是日常生活中的知心朋友。因此,作为辅导员,很重要的一点是跟上同学们的思想,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去追赶这个时代的步伐。只有这样,辅导员工作才能更加贴近同学们的需求,而辅导员自己亦能从中受益良多。
坚守,因为热爱
当提及八年的辅导员职业生涯,董老师的眼里仿若有光。
八年的时光也许可以改变一个时代,却从来没有改变董老师对这份职业的热爱。她一直在坚守自己奉献的初心,希望通过自己的知识和指导让同学们对大学的生活和规划有清晰的认识,甚至改变同学的人生轨迹。
而在这条看似坦途辅导员之路中,董老师也曾遇到过职业瓶颈期,也曾在挣扎和痛苦中不断拷问自我——每天都在做着这样的工作,我的未来在哪里?我的未来又怎么走?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人选择再学习、再深造来充实、改变自己,也有人选择离开这个岗位,去到其他的岗位发展。但董老师却从未离开。当熬过了这个瓶颈期,到了现在这个阶段,董老师却发现自己越来越爱这份工作。这份每天和学生在一起的工作,看似琐碎,老师却把它视为一份可贵的事业去奉献,不仅仅是因为国家给了辅导员这项工作非常多的政策支持,更是因为对这份职业的热忱。而这份热忱,随着时间的积淀,愈加绵长,愈加深沉。
在从稚嫩懵懂的新手辅导员到经验丰富的优秀辅导员,董老师形成了自己独到的教育理念——给予方法不如教会如何思考。老师希望通过自己的沟通和努力,促进学生的成长,在帮助学生规划四年大学生涯的和解答困惑、迷茫的过程中,通过一点指引让学生们学会如何规划好自己的生活,如何实现自己的成长,学会在往后的人生中能够独立思考、自我约束、自我规划,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每一个辅导员都有一个终极目标,”董老师如是说,“就是我们通过努力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让学生做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一届又一届学生懵懵懂懂地来到广外,又在四年后匆匆离去。辅导员的工作看似是一个又一个的无限循环的圆。但在董老师的眼里,每一届学生、每一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独特的色彩,用单一维度很难去给一个时代贴标签甚至于评判。不同于网络上群像化90后、00后,老师更注重的是在群像之下,每一个同学的个人特点。如何找到适合这个年龄段和学生本人的方法,从而达到促进学生成长,是每一个辅导员的必要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也许没有到“同甘苦,共进退”的程度,但辅导员一定在每一个同学身后感同身受,和学生一起欢乐,共同煎熬,他们从未缺席任何一位学生的大学四年。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双城记》中的这句话至今仍不褪色。于学生而言,这个时代的好坏,深深影响着同学们的人生之路。身为引路人,董老师也隐隐透露出些许不安:“现在的社会环境是相对复杂的、暗流涌动的,有很多事情大学生也会被蒙蔽其中。”坚持自己的三观和正确的思想道路对我们青年大学生来说极其重要。当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时,董老师希望我们能够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理智地去分析和评判。她还强调了学校开设的思政类课程的意义和重要性。“这些课程不单是教给我们一些理论知识,其实也教给我们一种思维方式、一些思想方法,运用这些方法十分有助于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然后坚持住自己原先坚持的东西。”很多同学不把这些课程放在心上,觉得这些道理翻来覆去讲了很多遍,却没有什么作用,而恰好是这些道理,如果你用心去参透,它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你的做事方法和思考方式,从而影响着你的人生。
投入,因为责任
董老师对这份职业的热爱和期许溢于言表。她告诉我们,从事辅导员职业是幸福的,脚下的路是清晰的,目标是明确的。广外不乏有经验丰富的辅导员,作为他们中的一员,董老师非常乐意与许多年轻辅导员分享自己的经验,乐于帮助年轻辅导员快速地投入工作。而对新手辅导员,董老师也有许多中肯的建议——首先是坚持,其次是钻研。踏实做好本职工作,认真坚持这份事业,收获不会辜负付出。带着研究的思想开展工作,把所感所想所悟投入研究中,最终实现学术成果的提出,在这个积累的过程中,工作能力得到肯定,职级和职称也会随之不断上升。同时,现在的辅导员大赛、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等活动,给了每一位辅导员更多、更大、更好的平台去展示自己,随之而来的是市级、省级,甚至是国家级的肯定和荣誉。辅导员之路是清晰而宽阔的,只要每一位辅导员热爱这个岗位,踏实做好每一项工作,为了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努力奋斗,敢想肯做,未来可期。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国赛三等奖”这个头衔对于董老师来说,不仅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她希望自己能够和广外辅导员一起继续并肩前行,继续历练和成长,使广外能拥有一支优秀的辅导员团队,为将来广外获得更好的成绩做出自己的努力。这正是广外辅导员的精神所在,更是每个广外人的风骨所在。
愿你我如她一般,奉献于我所热爱,投身于我所关怀——生活幸福而美好,未来光明而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