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 受访者提供 文字 黄榕珊 陈倩怡

早上8点45分,当早晨的阳光开始漫过院系楼,从玻璃窗照进长廊时,我们见到了徐昶斌书记。他穿着校庆50周年的橙色Polo衫,单肩背着黑色双肩包,笑容温和而亲切。穿过长廊,徐书记一路和我们交谈并把我们请进了办公室。

从滚烫开水袅袅升起的轻烟中,开始了我们的采访。

“絮叨的话”

徐书记坦诚地说他很喜欢“絮叨”这个名字,这来自于他的一个已经毕业的学生。2014年暑假,在学生毕业十周年聚会时,学生为他设计了卡通头像并命名“絮叨”。他很喜欢,因为“絮叨”恰好与学生称呼的“徐导”谐音,也非常形象地刻画出自己作为学生工作者的工作特点,从此他就在不同场合以“絮叨”自居了。

继2007年开通博客、2011年开通微博后,2017年,在网络时代一直探索着与学生新交流方式的徐书记,开通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絮叨的话”,又再次跟上时代的步伐,把公众号作为自己开展学生工作、思政工作的新平台。

个人运营原创公众号是一件很辛苦的事。“絮叨的话”针对学生入学适应、职业困惑、就业选择等不同主题,保持了很高的更新频率,其中关于转专业的“‘转’角就能遇到爱”、“怎样与神一般的辅导员相处”等文章不仅深受读者喜欢,也被多个自媒体平台转载。“絮叨的话”在全国高校辅导员微信公众号影响力指数排行榜上也多次上榜。然而,对于高质和高产背后的付出与辛苦,徐书记却表示不值一提。他说自己感觉到更多的是乐此不疲,“其实没有什么难的,只要你喜欢这个事情,你就会去做。”曾经有学生在微信后台给他留言表示感谢,感谢通过他的微文所受到的教育和启发,他一时好奇问学生的姓名,学生却回答:“我是谁不重要,您的贴士同学们都有转载,很有用,很实在,说声谢谢而已。”后台时不时会有来自不知名的学生和家长的肯定和感谢,也许一直不知道这些人的名字,但这些却也成了支持他一直坚持下来,笔耕不辍的动力。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还会经常的花费精力去学习同行是怎么做公众号的。日常遇到一些大家比较关注、感兴趣的话题他都会随时记下来,有空就写文章帮同事、学生解答疑惑,“每周都有要写点东西,也是要逼自己去留心观察和思考怎么回应”,他说,“只要是同学们有需求的、想听的、想看的,我就会尽力去思考,然后做出来。”

他认为微信公众号既是点对面,也是一对一的沟通方式。他通过“絮叨的话”这个公众号写了很多学生们在学习、就业上普遍存在的问题,给学生提供指导,同时也能通过后台的留言关注到特殊个体的需求。在公众号下设的“生涯微访谈”这个栏目里,他通过平台收集来自同学们的疑问,整理出其中有代表性的具体问题,然后针对性地开展经验分享,他关注到一些毕业班的学生,他们或在考研或在就业方面甚至是人生规划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目前也有了些小成就的,就邀请他们以各种形式来分享他们的“逆袭”小门路。这种从线上到线下,搭建的咨询和服务平台,目前也受到很多学生的喜欢和点赞。

他的二十年

2018年,是徐昶斌书记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的第20个年头。他至今未离开学生工作一线,一直从事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与服务的工作。

他坦诚道,“辅导员”是自己最重要的身份,更是自己最珍视的称号。在辅导员岗位上,他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很快就与自己的学生们“打成一片”。每周固定时间与学生干部们开会研究工作,利用各种机会跟学生都进行谈心谈话,坚持下宿舍走访,满腔热情策划创办了成为“十大校园文化精品活动”的“西方文化节”,发挥自己专长带着学生骨干创办了《西语快讯》院报等等。以至于后来他面临工作调动时,还非常的不愿意离开辅导员岗位,甚至想留在原单位不肯离开。

不过,他认识到学生就业也是当下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也同样是和学生打交道、做工作,所以他很快就转变了自己的想法,转身投入到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刚开始到新单位时办公室的人手不够,他就积极地去接听电话,亲自收集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了解外界对应届生的需求,主动去一些单位考察情况。在这个过程中,他也慢慢发现了工作和职业对社会的价值,也就坚定地在“就业指导”这条道路一直走了下去。

到2014年,他担任了英语教育学院的党委副书记,也一直坚持要和学生“打成一片”。有些其实不一定非要副书记到场的学生活动,他也会尽量空出时间去到现场,希望能更多地接触学生、了解学生。“我还是挺喜欢和学生在一起的,呆在小学院也很好,比较容易接触学生”,他笑着说,“转岗后第一次公开‘亮相’是在迎新晚会上,后来有学生告诉我,当时我上台致辞的那句“小伙伴们好”一下子拉近了与他们的距离,我听了心里面乐开了花,感觉自己一下子找回当辅导员的感觉。”

在随后到来的寒假放假前一天,他认真写了一封公开信给所有学生,从生涯规划角度给不同年级学生分别提出意见建议,指导他们利用好寒假时间进行总结反思。这封情真意切、“干货”满满的信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学生们通过各种方式反馈回来的肯定和点赞让他非常感动。

用“心”交流

作为学院的党委副书记,日常的工作多而琐碎,每天要关注、要做得事情很多,规划几乎是徐书记日常不可或缺的部分,他每天先对手头上的工作进行安排,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地将精力放在主要工作上。但每个人都一定会将更多地精力放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而对他来说,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和大学生交流。

多年来,徐书记一直很注重和学生的交流,在回答如何才能真正走近学生时,他说:“我会带着感情工作,因为只有真正做到爱自己的学生,学生才会与自己接近,我才有机会听到他们的声音。”

可能在学生的心目中,一个学院的党委副书记距离自己的生活似乎很遥远,但他用“絮叨的话”拉近了学生的距离,二十年来坚持帮助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开启他们的职业生涯。“絮叨”是温情,寄托他对学生的无限关怀和温情,“絮叨”更是坚持,是坚持用自己的方式为学生服务的一份初心。那些用无数文字和话语组成的“絮叨的话”承载了他对学生的爱和关怀以及二十年不变的教书育人的初心。

二十年过往,说起时也不过是几句“絮语”;前路未知,但会为学生一直“唠叨”下去。

不改絮叨,不改初衷。


个人资料

徐昶斌

职务:英语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

学历:硕士研究生

学位:教育学硕士——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生涯发展与辅导)硕士

职称:讲师,劳动部职业指导师、人事部人才测评师、美国NBCC认证“GCDF”(全球职业规划师)

兼职:广东省心理学会(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会员;广东省人力资源研究会理事。

长期从事大学生就业与生涯辅导的教学、科研、咨询实践,主讲《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就业创业指导》及《职业健康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课程。擅长咨询领域:职业咨询与辅导、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理论与实践以及一般发展性心理咨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