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 商学院 文字 商学院

庚子新春,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牵动着每个中国人的心。面对疫情,全国人民同心战“疫”,共渡难关。当抗“疫”阻击战的号角吹响之时,商学院学子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用行动为打赢这场战争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力量。

周淦映:每天6小时助力口罩生产线

嗡嗡,嗡嗡……,广东省东莞市沙田镇的一个口罩辅料生产车间的机器正在高速运转。

车间主要生产口罩的鼻梁条和耳带。春节前夕,工厂工人都放假回家。疫情爆发后,企业紧急复工复产。但由于工作量大,部分工人还未返岗,人员紧缺造成工厂的生产效率很低。在当地政府的组织下,沙田镇大学生志愿服务队迅速支援工厂生产。市场营销专业1802班的周淦映同学就是志愿服务队中的一员。

“阿姨,这台机器好像出现故障了。”

“我还不太会换大线,麻烦您帮忙看一下。”

刚刚走上生产线的周淦映还不太熟悉操作流程,但这一点儿也阻挡不了她的工作热情。周淦映告诉我们,沙田镇大学生志愿服务队的成员基本上都是当地的大学生。“这次疫情让我们又聚到一起,看到大家认真努力工作的样子,我也不敢有丝毫松懈,小伙伴们聚在一起能量更大。”

周淦映(左一)加入志愿服务队

“一想到是在为国家出力就更有动力了!”早上8点到下午2点是周淦映的工作时间。每天工作6小时,中午只有半个小时吃饭,但她从未觉得辛苦。起初,她对车间嘈杂的环境很不适应,对生产机器的操作方法更是一无所知。“工作人员的细致关心和帮助让我们很感动。”周淦映说。在工厂工人的帮助下,她很快便熟悉了操作方法,顺利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觉得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国家出点儿力,特别是身为一名党员,更应该冲在前面。”周淦映语气坚定地说。

李聪:步数过万深入80户家庭做宣传

“奶奶,外出记得带上口罩,能不出门就不出门,还要勤洗手……”

清晨的阳光暖暖地洒在小村的水泥路上,穿着红色马甲的一行人迎着冬日的阳光开始了他们一天的工作。

“口罩要用医用外科口罩,深色的那一面朝外。先把铁丝条固定在鼻子上,然后……”

一位戴着细框眼镜,头发卷卷的阳光大男孩正在手把手地教村里的老人戴口罩。

电子商务专业1901班的李聪同学的老家在广东梅州五华县的一个小山村。疫情爆发初期,村民防范意识不是很强,随着疫情形势逐渐严峻,村里仍有很多人不重视。作为班级的生心委,李聪负责每天在班内宣传卫生防疫知识,摸查同学们的身体健康状况。而面对家乡村民防疫意识薄弱的现象,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村里人主动防疫的意识不强,宣传就显得尤为重要。”李聪说。

李聪(左一)在劝返点参加志愿服务

恰逢村支部在招募志愿者,李聪毅然报名参加,主动协助村干部完成村里的疫情防控工作。几天的时间,他走访了80多户家庭。从入户摸查信息,到宣传防疫知识、教村里的老人戴口罩,再到留守村口劝返点阻挡外来车辆,这些工作他一点儿也不敢大意。“现在大家的防范意识还是挺强的。”李聪说道。

他调侃自己,每天入户宣传,微信步数都不用担心不破万了。“作为一名大学生,也希望能为社会做点儿什么。”这是李聪当“宣传员”的初心。通过他们的努力,村民对疫情有了更深的认识,防范意识也提高了不少,学会了如何正确佩戴口罩,懂得了一定的防疫知识。每当听到村民叮嘱他做好防护、保护好自己的时候,李聪觉得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陈迎新:150通电话询访289位重点人群

“您好!请问您是下塘社区五巷10号1楼的张先生吗?”

这是市场营销专业1804班的陈迎新同学打的第38个电话。

疫情爆发后,陈迎新主动加入所在社区的志愿服务队,负责登记重点关注人群的身份信息和身体健康状况。

为避免感染的危险,陈迎新主要通过打电话的形式询访重点人群,而这样的电话常常一打就是几十个。对于长时间通话给耳朵造成的损伤,陈迎新笑笑说:“不累,反正也不是什么体力活儿,登记信息的时候耳朵可以休息一下。”他们用三天时间总共打了150多通电话,确认并登记了社区内已返和未返的120户289位重点人群的身份信息和身体健康状况。

陈迎新登记排查信息

“许多医护人员奔赴疫区,各地抗‘疫’工作人员日夜坚守在前线。我作为一名学生党员,也应该勇担使命,与祖国同命运,与人民共患难,为战疫工作贡献力量。”陈迎新说。

小区中有些住户年龄比较大,不太会讲普通话,沟通起来比较困难。遇到这种情况,陈迎新会耐心地倾听,听不清楚的会反复询问,跟对方确认。“当听到社区住户对我们工作的肯定时,心里感觉很温暖。”陈迎新说。

“虽然我们并不像白衣天使们一样用生命奋战在抗‘疫’前线,但我们的工作对防止疫情在社区传播和保障社区居民生命健康有重要意义。”他也坚信,所有人一起面对,一起承受,一定能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疫情无情人有情,勇于担当显真情。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商学院学子主动出击,自发投入到一线工作中,贡献自己的爱心和力量,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