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 文字

10月27日至30日,2021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科研能力提升专题研修班在清远举行。我校辅导员高男、陈博菲、马骁和张悦欢参加培训。

此次专题研修班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推动高校科研力量建设,传授投稿技巧以及课题申报书撰写方法,提升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学术论文写作水平及研究能力,切实培养一支高素质、高水准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思想动力。

学习形式包括集中授课、专题教学、交流讨论三个部分,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冯刚,华南师范大学研究员、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副秘书长冯小宁,《现代教育论丛》编辑部主任于小艳,华南师范大学教授王鹏,华南理工大学副教授张冬利,安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高校辅导员学刊》常务副主编朱平就《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与热点问题》《辅导员如何提升科研能力和学理化水平》《核心期刊投稿案例分析》《辅导员如何结合工作开展科研》《高校辅导员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以论文与课题申报为例》《从编辑的视角谈辅导员科研特点及论文的写作》等六个专题进行报告。培训由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会长陈岸涛主持。


现场合照


经过两天半紧凑的研修学习,参会的辅导员表示收获很大:

【马骁】本次培训全程紧凑,每堂课都很精彩。专家们的讲解分析,让我们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局的高度了解到科研能力对于一名辅导员来说也是核心能力。在辅导员工作的定位中,开展科研是我们提升工作能力、促进辅导员工作科学化开展的重要途径。面对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所遭遇的实际困难,我们应当在总结工作经验、工作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学理性思考和实证调查研究,发现其规律性的实质,从而将工作积累转化为研究成果,并以此提升自身辅导员工作的效能,以科研促进自身能力的提升。在培训中我也体悟到,辅导员的科研亦是平时日常工作的认真积累。在处理日常繁杂的工作事务中,我们可以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找到自己可以长期跟踪关注的重点问题,并养成撰写和思考的习惯,从而形成自己的研究选题和方向。

【高男】辅导员日常工作与科研看似矛盾,实则是相辅相成的一体两面。因为我们研究的对象、内容、方法大多来源于工作实践,如果只埋头于琐事而缺乏思考总结,不利于这支队伍的专业化、专家化。这次培训的主讲老师层面十分丰富,不仅有在思政教育领域从事多年研究的资深专家学者,还有高教学术期刊的编辑,也有与我们资历相仿的一线辅导员,他们或从宏观角度对科研选题立意提纲挈领,或从实操出发把论文写作方法娓娓道来,令人受益匪浅,也增强了对辅导员从事科研工作的信心。十分感谢组织方以及给我们机会外出学习的学生处,这次培训除了收货方法和经验,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同行交流,拓宽了工作思路与视野,明确了今后工作的重心与方向。

【陈博菲】非常感谢学生处提供的宝贵学习机会,此次培训课程内容丰富,专家学者们的讲解深入浅出,让我受益匪浅,深受启迪。作为一名辅导员,让我对于如何提升科研能力成为一名专家型辅导员有了进一步的思考。一是结合理论学,认真研读重要文件,关注政策方向,不断提升政策理论水平,加强理论学习指导工作实践。二是结合工作学,立足辅导员工作,学会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意识,运用科研思维研究式开展学生工作,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经验和反思不足,从而形成自己系统性的工作思考和研究选题。“辅导员的工作很辛苦,但要将工作辛苦转化为工作成果。”因此,在辅导员工作中要注重加强研究,用研究形成的理论和成果指导实际工作,从而促进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

【张悦欢】这次专题培训,直面辅导员该如何在繁忙的事务工作之余主动顺应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和学生发展的新特点加强工作研究、提高育人能力的现实问题,每位主讲人都倾囊相授,有的甚至直接以自己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的申报书作为案例,这种资深一线辅导员的成长史和知无不言的授课氛围本身对于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就是一次激励。这次培训不仅仅是科研素养的启迪,更重要的是给我们带来辅导员职业生涯应如何规划的思考。科学研究与日常事务工作是“两条腿”,只有协调才能走得远。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提升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既要脚踏实地把日常工作做细做实,又要抬头望路。一要挖掘日常事务中蕴藏的规律性实质,并总结升华,内化为工作风格,输出为科研成果。二要找准自己的兴趣点和关注面,在多样化渠道下结合时代热点创新研究选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