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 文字

2016年9月26日,文化部原部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和社会活动家、第九届茅盾文学奖高龄得奖者王蒙在北校区六教报告厅以“永远的文学”为主题,风趣幽默、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他眼中的文学,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场精神盛宴。校长仲伟合慕名而来,担任此次讲座的主持人。

图1:校长仲伟合主持讲座

文学起源于劳动?宗教?还是其他什么呢?对于文学的起源,王蒙首先从自己接受的文学启蒙谈起,尤其是对孩童时代妈妈讲述的晚安故事印象深刻。在聆听这类文学故事的过程中,他逐渐感受到黑夜不再带给人压力,黑夜也可以温暖人心。正如在《一千零一夜》的故事里,用文学展现出的对生命的挽救与爱恋,让人温暖不已。“文学,使整个世界,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美丽多了,变得可爱多了。”

文学的作用是什么?对此,王蒙认为,文学给世界命名,以有限的事物的概念延伸出无限的联想,同时给予读者体会永恒的机会。王蒙以爱情为例,提出了“先有爱情诗再有爱情”的观点,认为在爱情诗出现以前,青年们的心神荡漾还不能肯定地称之为爱情,而爱情诗的现世,才使得爱情这一概念有了较为明确的定义。从贾宝玉与薛蟠的对比,以及阿Q向吴妈表白失败的例子出发,王蒙为我们论证了文学在提升个人素养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个人的命运,创造更多的幸福。

为何文学是永远的?对这一话题,王蒙认为,相比起话剧、音乐等艺术形式,文学是最缺少直观性的,这看似是文学的缺点,却也恰恰是它的优点。文学靠符号来反映世界、抒发世界。将世界万物用符号记录下来,并将这些承载着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符号留存起来,是最为深刻和长久的。“文学是人类的副产品,文学将世界变成人化的世界,它是庄重的,也是人类做出的最认真的选择。因此,文学是永远的。”

图2:王蒙讲述“永远的文学”

图3:被王蒙风趣的语言逗笑的现场听众

在现场互动环节,对于“互联网+”是否拉低了小说的门槛这一问题,王蒙谈到了自己一部被时势搁浅了二十多年的作品——《青春万岁》,认为一部有质量的作品,其存活时间并不会短暂,不会面临像网络小说遭遇今天上榜、明天下架的尴尬境地。同时,王蒙也强调了文字的教化作用、文学的修养,还贴心地为我校学子择偶问题给出了宝贵的建议。

图4:现场互动环节

讲座现场座无虚席,王蒙风趣幽默而又深刻蕴藉的分享让我校师生获益匪浅,不断博得现场的阵阵掌声。最后,仲伟合也倡导我校学子应该积极地拥抱和亲近文学,拥有文学欣赏的能力,并携同我校学子与王蒙定下十年之约,翘盼十年之后与王老重逢于广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