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 文字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系统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危机干预能力,深化家校协同育人机制,2025年3月19日上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以下简称"心理中心")在白云山校区九教103室成功举办"危机干预与家校沟通"专题培训。本次培训特邀广州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仇妙芹副教授主讲,我校心理中心副主任黄红清主持。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兼心理中心主任赵观音、一线辅导员代表及心理中心专职教师等40余人参与培训。

心理危机干预:精准识别,多维护航

培训伊始,仇教授直击当下学生心理问题频发、形势严峻,以及家校沟通难度日益增加的现状,引发了在场人员的深刻共鸣。她通过与辅导员的积极互动,从心理健康状态的分类及大学生危机风险研判点切入,精准指出了急需重点关注的几类学生群体。

随后,仇教授借助真实案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自杀信号以及常见心理危机的识别要点,并特别指出双相情感障碍群体和复学群体需要额外关注。她强调,新时代心理危机干预应秉持“清零”的理念,从“行为、情绪、认知、生理、时程”五个方面精准识别学生心理问题,并从转介、预防、干预、自助、强身等多角度全方位护航学生心理健康。这一理念不仅为在场人员带来了鼓舞和激励,更为后续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和方向。

家校沟通:分类施策,协调育人

在心理危机干预的家校沟通环节,仇教授结合《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相关文件的具体要求,深入剖析了心理危机事件处理中需要考虑的法律要点,充分彰显了依法协同和家校沟通的重要性。

她指出,如今家校沟通面临着诸多困境,而五类家长——拖延型、抗拒型、无力型、主观型和配合型,成为打通沟通壁垒的关键。仇教授建议,针对不同类型家长,应采取差异化的家校沟通策略,着重调动各方资源,明确各方责任,以建立有效的家校合作机制,深化家校“同盟而至,相向而行”的关系。这一观点为在场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处理家校关系提供了极具针对性的指导。

讲座接近尾声时,我校心理中心主任赵观音围绕讲座内容进行了精彩的总结。他表示,讲座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对今后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带来了重要的启发和帮助。他还表露了对于危机干预可能引发的蝴蝶效应的良好感触,期待通过此次培训,能够进一步提升辅导员的专业素养,推动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的深化发展。

据悉,“辅导员成长计划”系列培训已成功开展113期。未来,心理中心将持续创新培训形式,通过案例督导、情景模拟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为构建'家校社医'协同育人新格局注入新动力

分享到: